列夫托尔斯泰斯泰最后的日子一个人类的人精辟在哪 大学最后的日子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大学最后的日子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己重新取了一个名字,以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他同他的姐姐道别,和女儿会合,并随同女儿一道离开,想去荣誉够不到他的地方。

但这没有成为一次惬意、自在的旅行,接下来,课文第4、5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逃离过程中发生的事——他被发现了。首先是同行的路人认出了这个伟大的作家,然后,警察、所有的公职人员、家人、记者们追踪上了他,鲜花、掌声、逃不掉的荣誉追上了他。然后,疾病也追上了他,死亡也追上了他。

课文第6、7段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托尔斯泰去世前的情景。死前,他终于达到了自己追求的境界——荣誉和物质都不能靠近的生活。在穷困的阿斯塔波瓦车站,记者、好奇者、密探和警察及宪兵、神父、官员等再也无法进入这个追求自由的伟人的生活。他向自己的女儿传达了自己最后的思考,将所有人拒之门外。

至此,本文行文线索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离家出走—和姐姐道别—被行人发现—被众人包围—在阿斯塔波瓦车站病倒——离去。

第8~10段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作者通过描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将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集中而完整地展示出来,展示了一个令全人类骄傲的作家孤寂而伟大的灵魂。这样一个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舍弃常人难以舍弃的东西——荣誉、优渥的物质生活,他正视生命的本质并努力地克服人类固有的局限,从而走向至善的境界。

二、领会传记散文的写作特色

1.紧扣中心,以小见大

在写作名人传记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材料太多,无法选择。太多的材料容易淹没观点,使得人物形象反而不容易突出。本文则严格选材,紧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能展现托尔斯泰精神风貌的事件被着重叙述,比如特别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时带的东西——日记和笔,而闲杂人等则一笔带过。作为一个“人类的人”,在他最后的日子,一定还有一些更有意义的大事,但是作者抛弃了其他材料,集中讲述托尔斯泰如何远离人群的过程,以小见大,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使托尔斯泰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而且很具有精神的感染力。

2.主观色彩浓厚,感情充沛

本文虽为名人传记,但实则“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者实际是借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人生和荣誉的看法。因此本文和一般追求客观实际不敢稍加点评的名人传记不同,本文感情非常充沛,甚至可以说,作者写作的时候其实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融进了这一伟人的生命中。比如作者说:“两个苍老衰弱的人一起坐在宽厚的僧侣们中间,因安宁和孤独而具有幸福的表情。”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欣慰之情。当写到“他已经被包围了,他已经被围住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时,我们能读出作者的心痛和愤怒。富于感情的语言也是本文感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3.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深奥而富于哲理

作为传记散文,本文叙事性非常强。作者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将一件普通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以第1、2段为例,这两段讲述的是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前因后果,文章没有从“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开始,而是细致、生动地描述托尔斯泰离开家时神秘而惹人怀疑的情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才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导火线——妻子翻查他的文件。相对于生动的叙事,文章的议论对学生而言有些深奥,在理解上要稍微予以点拨。深奥的议论不是故作高深,而是本文的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崇高的话题:摆脱人类固有的局限,做一个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人,做一个自由的人。

三、重点语句分析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

理解了托尔斯泰为什么是“小偷”,就能理解托尔斯泰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因为在自己的家里,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同时,“像一个小偷一样”也说明托尔斯泰非常小心谨慎,一定要保证行动的成功。“生活的监狱”也是这个意思,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世人所给的荣誉禁锢了他的生活,所以他只能选择离开,这样才能回到自己,而不是众人眼中顶礼膜拜的托尔斯泰。

2.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最后的有生之日。

离家出走不是“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但是正因为年事已高,所以他不愿意再在众人的崇拜中生活,世俗所尊奉的一切,荣誉、鲜花、掌声,对他而言,远比不上依照自己内心意愿生活来得重要。他喜欢的不是孤独和平静,而是孤独和平静所意味的生活:安静,不被人打扰,不被荣誉左右。

3.列夫·托尔斯泰,他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托尔斯泰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

名字也和他的钱、房子、荣誉一样,是属于公众的东西,这个名字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代表着成功、荣誉和掌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光环,在光环的笼罩下托尔斯泰已经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所以他决定抛弃这个名字,也就是重新做自己,不再在公众的注视下生活。

4.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有霉味,充满了污浊的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

只有贫乏的物质生活可以将他与那个被顶礼膜拜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区分开,这个低矮、贫穷的小房间可以实现托尔斯泰的理想: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回到自己。

5.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

大学最后的日子

“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托尔斯泰是人类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是相对大多数普通人,托尔斯泰摆脱了人类自身所固有的局限,追求本真的自己,所以是“人类的人”。

6.他的生活成为人类一种崇高的传奇,而他的斗争违反本意地成为我们的和每个世代的一个榜样。

托尔斯泰对荣誉的舍弃、对自由的捍卫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所以说他的生活是一种“崇高的传奇”。托尔斯泰斗争的本意是希望安静、不被打扰地生活,不希望做任何人、任何时代的榜样,不希望被顶礼膜拜,不希望被荣誉所困,但是他的斗争更凸显了他伟大的人格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所以违反他的本意成为世人敬仰的目标。

相关资讯